满分5 > 初中历史试题 >

(题文)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“改革促发展”这个中心,开展了以“北魏孝文帝...

(题文)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“改革促发展”这个中心,开展了以“北魏孝文帝改革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,请你参与其中,回答相关的问题。

材料一 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,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。494年,孝文帝以南征为名,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。到达A城时,正值秋雨连绵,道路泥泞,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,不愿意继续前进,孝文帝趁机说,行军中途.怎么可以无功而返?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,可以先定都在此,随行人员没再反对,于是大功告成。

材料二 

鲜卑姓

汉姓

拓跋

步六孤

贺兰

 

 

《魏书》记载:“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,若有违者,免所居官。”

材料三 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,目睹了北方经济、文化兴盛的景象后,感慨地说:“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‘异族’风气,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,人才济济,难以言传。”

(1)材料一中的“A城”是哪里?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“计谋”?

(2)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?

(3)根据材料三,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。

(4)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,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。

 

 

(1)洛阳。冲破守旧阻力(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)。 (2)改汉姓;学汉语。 (3)北魏孝文帝改革,促进民族交融;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;文化兴盛,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。(北方经济;文化兴盛,礼仪兴盛,人才济济)。 (4)改革需要魄力、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;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在遇到阻碍时,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;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。 【解析】 (1)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,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;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,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; (2)依据材料信息可知,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;学汉语两项措施; (3)依据材料信息:中原地区礼仪兴盛,人才济济可知,北魏孝文帝改革,促进民族交融;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;文化兴盛,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; (4)开放性题目,改革需要魄力、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;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在遇到阻碍时,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;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。  
复制答案
考点分析:
相关试题推荐

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。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?

A. 春秋争霸    B. 战国形势

C. 秦朝统一    D. 三国鼎立

 

查看答案

东汉的建立者是(  )

A. 刘邦    B. 刘彻    C. 刘秀    D. 刘备

 

查看答案

(题文)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

A. 三国中的魏国

B.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

C.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

D. 三国中的蜀汉政权

 

查看答案

南朝时,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,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

A. 广州

B. 建康

C. 扬州

D. 荆州

 

查看答案

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(  )

A. 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    B. 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

C.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    D.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

 

查看答案
试题属性

Copyright @ 2008-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