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分5 > 初中化学试题 >

物质的组成、结构和性质关系归纳不正确的是( ) A.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...

物质的组成、结构和性质关系归纳不正确的是( )
A.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
B.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,因此原子不可再分
C.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
D.物质是由分子、原子、离子等粒子构成
此题利用元素的概念、原子的结构等知识进行的分析归类,对所涉及的问题利用相关的识记知识进行判断选择即可. 【解析】 A、元素是相同核电荷数的总称,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,故此选项说法正确. B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,是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,不是不可分,故此选项说法错误. C、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,故此选项说法正确. D、物质是由分子、原子或离子构成,故此选项说法正确. 故选B
复制答案
考点分析:
相关试题推荐
下图所示的物质中,属于纯净物的是( )
A.manfen5.com 满分网
B.manfen5.com 满分网
C.manfen5.com 满分网
D.manfen5.com 满分网
查看答案
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“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”这一命题.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:
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
结论总结
实验一取5mL5%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,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,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,但是______
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:
______
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
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,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现象______
实验三____________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
(1)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.
(2)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,“实验一”和“实验二”起的作用是______
(3)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“总结”,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,最终完成了对“命题”的实验证明.
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,其目的是:______
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“实验三”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.接下来的实验操作、现象和结论是:______
查看答案
实验室常用于制取氧气的方法有:a、加热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;b、加热高锰酸钾固体;c、用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(H2O2)溶液分解产生水和氧气.
manfen5.com 满分网
(1)写出指定的仪器名称
__________________
(2)请仔细分析装置A的特点,推测其所用的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_(填a、b或c)
(3)采用方法c制取氧气应该选用装置______(填“A”或“B”).为检验装置B中氧气是否收集满,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______,这是利用了氧气______的性质.
(4)利用装置B制氧气时,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,其目的是______
(5)、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,可能的原因是______
查看答案
(1)实验室可用下列A或B装置制取氧气,用C装置收集氧气
manfen5.com 满分网
①写出C装置中仪器的名称:a______,b______
②如果选用B、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,回答下列问题:
装入药品前,应先检查装置______;试管中装入的药品是______;当观察到C装置中______时,开始收集氧气;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,要先______然后再熄灭酒精灯,这是因为______
(2)“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的灵魂”.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,进行了“影响双氧水(过氧化氢溶液)分解因素”的探究实验.下表是该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过氧化氢(H2O2)分解速率的因素时采集的一组数据:用10mL H2O2溶液制取150mL氧气所需的时间(秒)
反应条件\浓度30%H2O215% H2O210%H2O25%H2O2
无催化剂、不加热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几乎不反应
无催化剂、加热360480540720
MnO2催化剂、加热102560120
①该研究小组在设计方案时.考虑了浓度、____________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.
②从上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中任选一个,说明该因素对分解速率有何影响?
______
查看答案
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,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,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.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:
manfen5.com 满分网
(1)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:①____________
(2)若实验室对你开放,请从图1中选择合适的装置,制取一种你熟悉的气体.你想制取的气体是______,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(填序号,下同),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,选择此收集装置的理由是______
(3)装置B虽然操作简便,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.请从图2中选取______(填序号)取代B中的单孔塞,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.
查看答案
试题属性

Copyright @ 2008-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