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分5 > 初中化学试题 >

水和溶液在实验室和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. (1)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,a、b两...

水和溶液在实验室和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.
(1)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,a、b两支试管中气体理论上的质量比    ,由该实验可得出水的组成元素是   
manfen5.com 满分网
(2)在天然水中有许多杂质,可利用吸附、沉淀、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,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   
(3)溶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,请根据图所示内容回答:
①在t1℃时,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图2所示,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    (填“甲”“乙”),在保持t1℃的情况下,要使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   
②若图3中a、b分别表示甲、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,乙的曲线是   
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   
A.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,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
B.将甲、乙的饱和溶液从t3℃降到t2℃,析出甲的质量大
C.将t3℃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,可采取降温的方法
D.t2℃时,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,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.
(1)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回答; (2)根据净化水的效果分析; (3)①根据饱和溶液、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的方法分析; ②根据在t1℃时溶解度的大小分析判断;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分析. 【解析】 (1)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,a试管收集的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,b试管收集的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,两支试管中气体理论上的质量比1:8,由该实验可得出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元素; (2)在常见的净化水的措施吸附、沉淀、过滤和蒸馏等方法中,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.是净化程度最高的; (3)①由图示可知,在甲烧杯中不能再溶解溶质了是饱和溶液,在保持t1℃的情况下,要使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足量的水; ②由在t1℃时等量的水中溶解溶质的情况可知,b的溶解度较大,所以,乙的曲线是b; ③A.要比较溶解度的大小,必须指明温度,故A错误; B.析出晶体的多少与饱和溶液的质量有关,故B错误; C.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.所以,将t3℃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,可采取升温的方法.故C错误; D.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,在t2℃时曲线交与一点,此时的溶解度相同,则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,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.故D正确. 故答为:(1)1:8,氢和氧元素;(2)蒸馏;(3)①甲;  加足量的水;②b;③D.
复制答案
考点分析:
相关试题推荐
化学的知识,可解释生活中的现象.
(1)用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,因为活性炭具有    性.
(2)氧化钙可作干燥剂,因为    .(用化学方程式回答)
(3)使用铁锅炒菜时,适当添加一些醋,有利于生成人体易吸收的亚铁离子,可有效防治    的疾病.
(4)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,其反应化学方程式是   
(5)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,其原理是    查看答案
能源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.manfen5.com 满分网
(1)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、   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.
(2)化石燃料大量使用不仅会产生    、SO2、NO2等污染物,还会破坏大气中碳的循环,因此,提倡“低碳生活”,下列对于“低碳”说法正确的是    .(填字母序号)
A.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B.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
B.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D.禁止使用煤炭、石油
(3)现阶段,人们大量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.某校化学小组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,做了图所示A、B、C三个实验.
①白磷能够燃烧的是实验是(填序号)    ,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   
②对比实验B和C可以得到的结论是    查看答案
下表中,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( )
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
ANaCl溶液NaOH加入稀硫酸至pH等于7
BCuO粉末C加入过量稀盐酸,充分反应
CN2气体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
DKCl溶液CuCl2加入适量铁粉

A.A
B.B
C.C
D.D
查看答案
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( )
A.manfen5.com 满分网
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
B.manfen5.com 满分网
用等质量、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
C.manfen5.com 满分网
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
D.manfen5.com 满分网
某温度下,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
查看答案
右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.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①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分解反应
②此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
③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
④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:SO2+CaCO3═CaSO4+CO2
manfen5.com 满分网
A.③
B.①③
C.②③④
D.③④
查看答案
试题属性

Copyright @ 2008-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